“只教我们东西”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,甚至把孩子当鸭来“填”;“教我们去想东西”是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个体,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者。
这也是“学多悟少”和“学少悟多”的区隔。在国内读书,一节课下来,最少也能记他几页纸,什么大“一”、小“一”、带正反括弧的“一”、只带反括弧的“一”、阿拉伯的“1”……没完没了。但这些“一”呀“二”呀后面的东西,充其量是别人的二手货,甚至是老师从别人那里转手来的三手货、四手货。
看来是“学”了很多东西,可惜就是没有自己的东西,这叫“授人以鱼”。而“教我们去想东西”则是“授人以渔”。培养思考的能力,才有“悟”的可能,才有取之不尽的鲜活源头。在国内读书,几乎都忙于做笔录、当“复印机”,根本没有思考的缝隙;在美国读书,思考的时间往往比做笔记的时间多得多。奇怪的是,美国老师教你的东西似乎并不多,但自己“悟”的东西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。比如说,你要我指出来,在我的教育思想中,有哪些是我老师的东西?追根索源,看得出衍变痕迹的不多,更多的是自己“悟”出来的东西。现在想起来,还真要感谢那些“教我们去想东西”的“授人以渔”的老师。
国内考试,往往考“老师说了什么”;在美国考试,往往考“你想些什么”。因此,在国内读书不得不忙于做笔记,在美国读书不得不忙于想东西。
孩子说:“我们需要老师去帮助我们,而不是纠缠我们。”国内许多家长分不清什么是“帮助”?什么是“纠缠”?常常以为自己在做的是“无微不至的帮助”,实则是货真价实的“纠缠不清”。